Thursday, December 17, 2009
169. The Forgotten Historical Chapter: Dr. Dave Wang and His Study of the U.S. Founding Fathers and China
China Press Weekly,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hinese newspap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rries The Forgotten Historical Chapter: Dr. Dave Wang and His Study of the U.S. Founding Fathers and China (被遗漏的历史篇章: 王小良和“美國開國元勳與中國”研究) on December 12, 2009. This feature article was written by Mr. Liming Guan, a famous reporter. In his article, Mr. Guan introduces Dr. Wang's research and the impact of the latter's original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general readers at large in the world. www.sinovision.net the well-known website, put the main content of Mr. Guan's feature article on its website. Its version in simplified Chinese is available through this link. World Huaren Federation, the famous website based in Australia, also promotes Mr. Guan's article. You can access it through this link. I wish I had time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English readers to enjoy this excellent article. If anyone wants to translate it into English,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王小良和“美國開國元勳與中國”研究
(聲明:刊用本報圖文務經書面授權,註明摘自《僑報週刊》及作者。)
作者:管黎明 時間:2009-12-14 14:22:07 點擊:110次
過去的一百年是中國向西方學習的一百年,但在20世紀之前,中國在農業、水利、建築、陶瓷、紡織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卻被多國效彷。在美國,獨立戰爭前後,富蘭克林、傑斐遜、華盛頓等開國元勳就曾吸收和借鑒了中國文化,用以指導新大陸的建設。這一過程長期以來並沒有引起歷史學家們的注意。
直到十多年前,在亞利桑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王小良在搜尋資料時,注意到富蘭克林在書信中屢屢提及中國,隨後的調查開啟了他歷時十多年的“美國開國元勳與中國”的研究。他的研究日益受到美國眾多研究機構、政界人士及學者的關注。甚至連作過前總統肯尼迪和現任總統奧巴馬顧問的前參議員Harris Wofford在兩年前訪問中國時,還特地帶上了王小良的著作。
本期“紐約故事”,讓我們走近王小良,走近他的“美國開國元勳與中國”的研究。
北美殖民地和中國風
中國文化在18世紀北美殖民地的流行可能是今天的人們所無法想像的。王小良在他的研究中引述了前總統克林頓的一番話表示,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很強創造力、知識和財富的國家”,其對美國的影響早在美國誕生之前便已開始了。從印刷到詩歌,從醫藥到數學,再到指南針以及人道主義的哲學,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許多最早的貢獻直到今天還在豐富著我們的生活。
在美國建國之前,殖民地時期的居民們早已熟悉中國和中國的許多產品,這些產品通常被作為“新鮮事物”來對待。對於那些過著清教徒生活的早期居民來說,遙遠的中華帝國是他們所珍視的茶和絲綢的來源。到18世紀中期,殖民地的商人們從中國運來了大量的中國傢具、墻紙、絲綢和瓷器,這些商品不但成為上層人物的奢侈品,也逐漸在社會的中低層散播開來。
王小良在查閱和研究了當時的大量書信、個人日記等文獻後認為,當時美國社會的許多領袖人物,包括富蘭克林、傑斐遜和華盛頓,都對中國的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他們不單是對中國的商品感興趣,更希望學習中國社會是如何製造這些商品,同時又是如何通過製造這些商品來發展自己的經濟的。
富蘭克林一度非常努力地在殖民地提倡發展養蠶業,認為絲綢不但讓中國人有衣可穿,而且還可以用來出口,繁榮自己國家的經濟。當他遠在歐洲的時候,通過女兒來信得知北美許多人開始嘗試製作絲綢,他感到由衷的高興。
傑斐遜在得知中國的某些旱稻品種在歐洲生長得非常不錯時,竭力從歐洲的朋友那裏獲取這些旱稻的種子,他希望將這些旱稻移植到南卡羅來納的種植園裏,這樣可以解決水稻帶來的許多問題。其中的一個問題關於種植水稻的奴隸,他們由於長期浸泡水中,得了很多疾病。通過引進中國品種,這些奴隸可以不再受各種疾病的困擾。
喬治·華盛頓一度非常努力地在自己的花園裏種植來自中國的花草,希望他們能夠在北美的土壤中繁衍開來。而紐約等地的商人效彷中國的運河系統在紐約和奧本尼之間建立了自己的運河,直到今天這條運河對紐約經濟的影響仍清晰可見。
值得一提的是,富蘭克林等當時北美社會的菁英大多從歐洲出版的傳教士撰寫的圖書和從事遠東貿易的商人那裏獲得有關中國的各種知識和商品,許多到達美洲的商品,如茶葉,也都是從歐洲轉運而來,早期的中美直接貿易直到18中期才真正開始。
華盛頓和早期中美貿易
說到中國對早期美國的影響,貿易自然是不能忽略的一個方面。王小良在他的“與中國通商”(With China We Trade)一文中提到了華盛頓當年對開發中美貿易的關注。
獨立戰爭後的美國,雖然擺脫了殖民地地位,但得面對大英帝國在歐洲市場上對美國的全面封鎖。如果不能重振戰後的美國經濟,那麼政治上的獨立肯定無法長久。在這種時刻,與遠在東方的中國進行貿易對新生的美國至關重要。
1784年2月,第一艘駛往中國的美國船隻——“中國皇后號”(Empress of China),在紐約碼頭啟程,駛往中國的廣東。華盛頓本人親自簽署了“船書”(Sea letter,國際航海中表明船隻身份的文書)。這無疑顯示了美國的開國總統對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重視,他希望“中國皇后號”能為新生的國家打開新的航路,新的市場和建立新的貿易夥伴。
“中國皇后號”攜帶了北美為數不多的可能引起中國商人興趣的商品——阿帕拉契亞山脈的人參和美州特產的紅酒和白酒,以及一些動物皮毛,其中人參佔了主要的比例。一年後“皇后號”返回,帶回了大量的茶葉和茶具,茶葉主要是產自福建的武夷茶(在北美和歐洲被稱為Bohea),這些商品令資助“皇后號”的商人們獲得了數倍于當初投資的利潤。
“中國皇后號”的成功激發了紐約、費城以及奧本尼等地的大批商人的興趣,他們紛紛資助和修建船隻,擴展與中國的貿易。而中國的廣東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無疑是全世界不多的貿易中心之一。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前往廣東的商人們不久便發現當地的人們對產自北美的酒類很快便失去了興趣。
富蘭克林的中國緣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歷史上人盡皆知的人物,他的《窮理察年書》暢銷至今。然而,鮮有人知道富蘭克林曾對孔子思想有所研究,他還曾企圖傚法中國的長城來抵禦法國殖民者和北美印第安人侵襲。
王小良在他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斐遜和中國文明”一文中表示,美國文明並非只是歐洲文明的一個延伸,在美國文明形成的過程中,開國元勳們從中國文明中吸取了許多積極有用的元素,用他們來指導新國家的建設。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富蘭克林深入研究,並在美國推行孔子個人修養理念的歷史。
富蘭克林最早接觸到孔子的學說是在歐洲,而不是在美國。早在1724年,富蘭克林借錢前往倫敦,目的是去購買一台印刷設備。他利用在倫敦的時間拼命研讀各種書籍,其中一本便是1691年倫敦出版的《孔子道德學說》(The Morals of Confucius),其中有關君子如何修養自己的身心,然後向子民傳播,以及“修身、齊家、養性”等理念給年輕的富蘭克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他將其中一段話特地印在了1737年3月出版的《賓州紀事報》(Pennsylvania Gazette)上,與殖民地的讀者分享。
王小良引用作者Edmund Morgan在《本傑明·富蘭克林》一書中的話表示,在富蘭克林最終決定了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信仰後,他並不挂在嘴上,而是在行動中處處以這些思想為指導,來決定自己的作人和處世方式。
在22歲那年,富蘭克林列出了他所認為的最重要的13條作人的“美德”或準則,來完善自己的人格。王小良在將這些準則進行研究之後認為,毫無疑問它們是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啟發。他並將這十三條準則同孔子的學說一一對比,說明瞭它們的相似性。
在1737-1738年間,富蘭克林在他的《賓州紀事報》上刊登了一系列介紹孔子思想的文章,標題為《孔子道德摘選》(From the Morals of Confucius)。他在文中認為,孔子的思想解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人們應當如何來培養自己的情操,規範自己的行為;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指導別人;人們應當如何尊重和致力於社會公益。
除了孔子思想外,富蘭克林對中國的長城也深有研究。在1754至1763年殖民地對抗北美印第安人和他們的法國盟友的戰爭中,身處賓州的富蘭克林力主修建一座類似于中國的長城的城墻,來保護殖民地的居民。
王小良在研究中發現,富蘭克林是在1756年修建了他的“北美版”的長城,當時他率領500名殖民地士兵負責保衛賓夕法尼亞,以確保當地的居民不受法國人和印第安人的侵襲。在給好友Samuel Rhodes的一封信中,富蘭克林明確表示,單單修建碉堡並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必須修建一座象中國那樣的城墻,把殖民地的兩端都連起來,這樣才能起到保護的作用。雖然這座“長城”沒有被保存下來,但根據富蘭克林的兒子後來的作證,那座城墻對法國人和印第安人構成了巨大的障礙,令他們無法進入殖民地核心區域。
此外,富蘭克林也積極在北美殖民地推動絲綢業的發展,希望借絲綢來推動殖民地的經濟。富蘭克林一度對他的同事宣稱,如果人們覺得種小麥沒有意思,那麼他們應當考慮養蠶和製作絲綢,生產麻布和絲綢對於美國內陸來說再合適不過。他並引用中國為例表示,中國的絲綢業的發達使得這個國家人人都可以用絲綢來做衣服穿,同時他們還可以把多餘的絲綢用來出口,而後來這些絲綢便傳遍了印度和歐洲等地。
富蘭克林對中國的陶瓷製品也非常看重,甚至將美國比作一個“尊貴的中國花瓶”。在獨立戰爭勝利後,他一度表示,現在在美國“人們終於可以來看護自己的中國花瓶”了。
傑斐遜和中國建築
自18世紀初開始,中國的建築和傢具風格在北美逐漸流行開來,人們視這些來自遙遠的中華帝國的設計為流行時尚。當時的傢具如座椅和櫥櫃等流行一種“Chinese Chippendale”的風格,其典型特點便是在頂部擁有像寶塔一樣的曲線,刻上龍的圖案,以及兩邊的“耳朵”往上翹起。
上述的設計風格不單被用在傢具中,在建築上也經常被採用。根據王小良博士的研究,美國的另一位開國元勳傑斐遜,便是最早推崇中國設計風格的人之一。
傑斐遜本人對於花園非常鍾愛,認為對於一位紳士來說,花園是建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美國的寬廣和肥沃的土地讓人們可以不需花費便可以造出絕美的花園。傑斐遜在考慮修建自己的花園時,對採用中國的園林設計風格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興趣。他最終在朋友的幫助下,在花園的屋頂、門廊和過道的欄杆中採用了許多中國的元素。
傑斐遜在弗吉尼亞州的莊園 Monticello 至今被視為美國最珍貴的建築遺產之一。而傑斐遜本人也將其視為自己的建築理念和各種建築嘗試的體現。這是一座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但在其中的墻壁裝飾和護欄上採用了許多中國雕花格子的設計,這一設計也被他用在了位於Farmington和Barboursville的兩處住所內。
根據王小良的研究,傑斐遜在晚年曾一度考慮修建一座有中國式屋頂的建築,以及幾座中國式的亭子。他在1771年的筆記中明確表示,他希望修建一座方形的“中國廟宇”(a square “Chinese Temple”)。據記載,建築兩層高,其中一邊要有四根柱子。傑斐遜寫道,“和普通的(義大利式)Tuscan風格相比,我更傾向於這些中國的廟宇設計。”
王小良認為,傑斐遜的莊園建築在他生前和去世後,都被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瞻仰,因此,人們有理由相信,他的設計風格和理念影響了各地的人,其中的中國元素無疑也會被無數的人注意到。王小良引述一名研究者Kiersten Larsen Davis在評價殖民地時期美國對中國裝飾藝術的追隨時表示,“在他的私人居所裏包含的中國元素,使得傑斐遜的Monticello莊園成為了傑斐遜本人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的公共展示。”、
·王小良簡介·
來自中國東北的王小良早在80年代末便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作訪問學者,後來于1993到2000年在亞利桑納大學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現在是紐約皇后區圖書館赫利斯(Hollis)分館的館長,同時也是聖約翰大學的兼職教授。
近年來,王小良先後在中國、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印度等地的媒體和雜誌發表二十余篇論文,其中包括《亞洲旱稻與奴隸的生活環境:托馬斯,傑弗遜將亞洲旱稻移植到美國的努力》;《本傑明弗蘭克林,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弗遜與中華文明》;《我們(美國)同中國貿易》;《托馬斯傑裴遜與中國建築:中華文明與美國建國前的北美洲》;《所有後代都會銘記我的遺產》,《湯姆斯傑裴遜和傳說中的中國王子》;《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北美推動中國絲綢文化》;《美國開國元勳與中國陶瓷》;《本傑明富蘭克林與中國長城》;《本傑明富蘭克林與中華文明》;《探討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道德生活》;以及《本傑明富蘭克林與中國文化》等。
王小良的研究在幾個月前獲得《紐約時報》『新思想』欄目的特別推薦。而他本人過去幾年裏也先後應邀到倫敦的富蘭克林故居、義大利國家美國研究中心、美國克利弗蘭圖書館、弗吉尼亞州的傑裴遜國際研究中心和費城等地發表演講,贏得了眾多學者和公共人士的讚賞和支援。目前他正計劃將自己的許多英文著作翻成中文結集出版。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 comment:
Hello,nice post thanks for sharing?. I just joined and I am going to catch up by reading for a while. I hope I can join in soon.
Post a Comment